很多熟悉我的老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我所遵循的理念一向是长线持仓,定投加仓,坚定持有,穿越牛熊。
与长线策略相配合的就是资金管理,资产组合,风险控制,压力测试,对所投标的的研究、理解,对理念和财富真相的探寻,甚至于对自我认知、心态的修炼,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甚至是关键的。
我很少使用所谓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的工具去判断形势和市场发展。其实,我也很少会把宏观基本面作为市场表现的直接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既不是基本面分析流派,也不是技术分析流派。
在传统的二级市场投研流派,基本上是按照看不看基本面划分为这样的两个派别。此外随着近代研究水平深入,又会细分出更多的派别,比如什么动量分析之类的。
下面我继续,科普一下技术分析,然后讲讲为真正的华尔街机构工作的亲身经历、体验以及感悟。
今天先简单展开说说这个技术分析。此技术非彼技术,指的并不是咱们大家日常理解的科学技术,或者编程序之类的技术,而是指的“画线”。
其实我们技术分析对于二级市场的贡献是无处不在的。就拿大家日常最常见的K线来说,那个东西就是技术分析搞出来的。
本来成交数据都是散点。可是一个个离散的点画在图上不仅难以分辨,而且很难发现规律。于是就有聪明人提出来,只需要画出一天的四个值:开盘、最高、最低和收盘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OHLC画法。O是Open,H是High,L是Low,C是Close。
这样,我们用一个棍子,上下表示H和L,左边画个毛刺表示O,右边画个毛刺表示C;或者用个“蜡烛”,宽的部分表示O和C,细的部分表示H和L,然后就还需要染色来表示涨跌。
当我们面对一个24hx7的市场时,其实不仅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O和C,而且,不同时区的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OHLC。。。
你还别说,就这么一个小柱子,搞技术分析的人就能研究出一套高深的理论出来。比如什么十字星意味着啥,上影线意味着啥,下影线意味着啥,……
然后,就有人更进一步,开始增添更多的辅助线。有点儿像咱们学几何的时候画辅助线。
最早的最知名的辅助线可能就是MA,以及EMA。MA是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EMA是指数移动平均线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两者只是具体计算公式有所不同,你就都当是平均线就好了。它需要带上一个时间段,比如 5dMA 也就是 5日移动平均线,指的是过去5天的数据的平均值,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
很多人会把某个特定周期的MA或者EMA当作神圣的阻力位或者支撑位,这个东西其实是一种“神化”和“神话”,但是呢,和很多类似的迷信一样,它一经提出,就具有了某种自我实现的味道。这就是群体效应反身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知名度比较高的就是所谓的bollinger bands(布林带)。它是在MA的基础上,上下加减几个(比如2个)标准差,得到了一条跟踪波动的轮廓线。自然,很多人就会自动归因,把边界线当作是某种吸引力或者阻力,来得出各种奇奇怪怪的推论。
最早发明这些指标的人,在其他人都不知道或者没掌握这些指标的时候,他们确实曾经用指标更好地刻画了市场的群体行为,从而让他们在市场上仿佛开了“天眼”,从而更容易制定对策,战胜市场。但是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都掌握了这些技术,甚至软件已经自动能够帮助任何人绘制这样的数据和图形后,知识不对称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这些指标也就越来越不灵光了。
后来人就开始钻研更加复杂的指标,比如著名的MACD或者RSI这些。其计算复杂度使得普通人已经无法望文生义,或者理解其直观意义了。
不过,事实上,几乎没有人能够靠纯粹的技术分析战胜市场,无论他所用的指标多么复杂。
很简单,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是多么复杂的指标,都只能从过去的数据计算出来;而战胜市场所需要的,是对未来数据的把握。
所有技术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即根据过去的数据能够判断未来的趋势。但是这个假说未必是真的。
市场看起来可能更像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它把真实的趋势掩藏在随机游走之中,让人难以捉摸。
而且,论技术指标研究,普通人又如何与华尔街相提并论?上面介绍的这些大路边上的人人皆知的指标,比华尔街的模型简单一万倍。
20年前,还在上学的前辈就曾给华尔街一家量化对冲基金打工。那个年代还没有“量化”这个行业。当时前辈的任务就是每天接受华尔街那边老板给过来的模型,写程序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测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你知道最贼的地方是啥么?就是回归测试也是有一套指标体系的。华尔街老板只会让你在回归测试之后把检验结果生成出来发回给他,而不会告诉你如何解读这些结果。也就是说,你只是写代码跑数据,但是始终不知道结果如何解读,结论有何意义,如何用于实践。
20年前前辈写的那些模型,都远非上面介绍的那些指标可比。都是一些外行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
就是说,普通人根本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你作为一个小散户想和专业机构比拼这方面的实力,说是自不量力绝不为过。
当然,这个华尔街机构还在老老实实地辛苦做模型,还是属于华尔街底层了。
真正像高层的贝莱德这种,能够直接制造内幕和影响游戏规则的,应该是看不上这样的“雕虫小技”了。
就像亲自下场“做市”的CEX们,你说他们还需要搞什么分析来和小韭菜公平比试吗?他们在后台直接就开了“天眼”,精准爆仓,简单粗暴就够了。
有句话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然后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如果你进入一个市场,而不知道你如何具有相当确定性地赢得收益,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别人的收益。
当你见过这各个层次的螳螂和黄雀,你就会更加明白这个世界的收割-被收割相互交织的关系,从而跨越低层次的学蝉的阶段,直接升级成更高级的思维,一步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