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本期内参共约7500字,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动态,宏观经济,核心逻辑,ETHLend,web3的真正意义,sell put,悲观看法,AI崩盘,贝莱德成本线,达里奥持有BTC仓位,创作者代币,量子计算恐吓,等。
2025.11.23周日,加密市场暂时获得了暴风雨过后的片刻宁静,BTC在前天极限逼近8万刀后暂时反弹修复,回升至86k上方。黄金$4064。美元指数100.18点。usd/cnh 7.1, usdt 7.15。
美国方面,市场正在消化美国强劲劳动力数据、央行鸽派信号和美债收益率走软等多空因素。延迟公布的美国劳工部报告显示9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1.9万,失业率微升至4.4%,这最初降低了美联储立即降息的可能性并推高美元。美联储10月会议纪要显示委员会意见分歧,缓和了先前市场的宽松预期,但当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暗示随着劳动力市场降温美联储可能很快有政策宽松空间后,交易员加大了对12月降息的押注。12月降息概率已从本周早前的不足30%急升至约71%。
中国方面,作为大多数企业和家庭贷款基准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维持在3%,而作为抵押贷款主要参考利率的5年期LPR自2025年5月下调10个基点后保持在3.5%。此举延续了央行维持7天期逆回购利率不变的操作,强化了货币政策将更加审慎的预期。近期经济数据凸显持续疲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收缩,工业生产和零售销售持续失速,出口意外下降。投资者正将注意力转向下周发布的PMI数据,以寻找经济前景的更多线索。
♥️ 下面是对11.20~11.23部分行业大事件的观察、思考和点评:
[1]? @beincrypto 11.22发帖:资管公司VanEck CEO Jan van Eck在采访中说:若我们认为BTC的核心逻辑已从根本上瓦解,便会果断离场。BTC社区始终在探讨现有体系是否具备充分的加密与隐私保护能力,尤其在量子计算时代渐行渐近的当下。
投资公司关注技术。但不一定真懂技术。他们的判断基于二手信息,即其他所谓技术专家给予的意见。
[2]? Aave创始人@StaniKulechov 11.22在回复网友@CupOJoseph贴出的2018年早期Aave前身ETHLend的古早UI界面截图时表示: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些BTC抵押品是真正的原生BTC,而非任何封装形式。 我承诺,2026年我们将让ETHLend重归市场。

对此,网友@0xBrickHouse 回复道:我怀疑很多人并不清楚,有多少BTC元老级持有者因税务考量而无法将其BTC封装。在众多国家,将BTC兑换为封装版本会触发应税事件。这正是中心化BTC借贷平台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尽管其贷款价值比和利率均不具优势)——因为它们接受原生BTC作为抵押品。若AAVE能允许原生BTC抵押,将实现巨大的流动性释放。
看到Aave这样的项目能够去做这种行业基石级别的建设工作,真的感到无比欣慰。
有时候,真的是在众人对行业失望的时候,一些像aave、uniswap这种坚定前行的建设者,让人感到行业依旧前途光明。
以前用过MakerDAO(现已改名Sky)的WBTC抵押借DAI。不过,这个一方面需要经过原生BTC到WBTC的转换,来回转换有不少磨损。另一方面,就像网友说的,这种转换甚至可能在某些税务区会触发应税事件。
而中心化的原生BTC抵押借u,又是血泪斑斑的历史。像贝宝暴雷等事件,坑了不知多少老OG辛苦积累的大饼。
但是原生BTC抵押借u的确是而且未来可能越来越会是行业的刚性需求和基石需求。
大饼长期持有者最佳理财策略也许就是长持不动(避免产生已实现利润的应税事件),然后简单、可靠、免信任地进行原生资产抵押,借u出来直接用于消费(u卡之类应该比出金要安全的多)。在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每轮牛市直接用一点点大饼去偿债。偿债如果避免先变现为u,可能也可以免于产生应税事件。即便要先变现再偿债,现代会计体系应该也可以将其作为抵税事件。这样就很好地平衡了囤饼的价值存储和支撑日常消费的问题。
[3]? 早上吃饭时候聊到现在电商平台(非自营式的轻量级模式,即商家入驻的开放市场模式)的体验越来越糟糕。
日常用的几个,J、T、P都是一样,越来越臃肿不说,关键是大量商家良莠不齐,太多的虚假图片、虚假描述、以次充好,擦亮一百个眼睛也常常入坑不说,关键是极其浪费精力和时间!
仔细挑选就特别花时间。然后买到之后发现实物和图片或者需求差别太大,来回退换货,也极其消耗精力。
按理说平台应该加强管理。至少能不能要求商家必须用真图?不许美化。不许盗图。现在是一眼看过去,明显很多商家的图都是串的。
再深入一想,也许平台,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就很难做到真正从质量,或者说从消费者利益、立场出发去严格把关。
因为平台赚钱是赚的商家交的钱。入驻费、广告费等等。有句话叫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你说平台管理商家的权力不应该是来源于消费者么?为啥它不能100%尽心尽力为消费者负责呢?
所以,权力看起来还是会对利润的来源负责。
思考是,权力和权力有区别,一概而论是错的。
如果是中心化平台这种权力,中心化的,最终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的利润,那么它就注定最终要对利润的来源负责,就会倒向支付其利润的商家。
可能创业初期,团队有理想主义情怀,还会知道长久来看,应该对消费者负责。但是一旦做大做强,就会忘记初心,中心化组织的新成员就越来越缺少理想主义,而变得现实主义,即对利润,最终是自己的利益(股票、分红、工资、奖金、福利)负责了。
思考,web3有没有可能改变这些呢?
不禁回想起当初孵化jouleverse的初期,那个和联合启动jouleverse链的几个朋友一起吃饭的晚上,就谈到自己的愿景,jouleverse的web3理想就是,革了作为利润中心的公司制的命,用无利润的自治协议取代利润驱动的公司,来连接消费端和供给端。
当时就拿电商平台举例子。一个web3的电商平台,由消费者和商家等角色组成社区(DAO?),由社区审核、监督服务质量,协调纠纷。
互联网时代,基于web2平台,也可以产生完全由社区驱动的优质内容网站维基百科wikipedia。
web3时代,用去中心化的链基础设施,是否可能取代公司制这个基础设施,纠正利润中心的利润最大化导向对激励机制的扭曲,从而实现更平衡、更和谐、质量更高的电商服务乃至于其他服务呢?
不是不可能。
目前还无人成功。但是相信,一旦有人成功建立这样的去中心化新商业范式,它就会被迅速模仿、复制,从而颠覆传统web2的中心化引擎驱动的旧商业模式。星星之火就会燎原。
[4]? 看到有分析师说在82k-87k有大量sell put期权。
哈哈,可能也是其中一员。
分析师担心做市商在这里会被迫买入,然后如果继续下刺扩大亏损,就会被迫止损从而加剧抛压。
不知道分析师自己有没有自己真金白银做交易。
如果不做,只是说,那就真的只是纸上谈兵。
其实之所以在这里sell put,就是做好了跌不穿赚点儿权利金、跌穿了安稳抄现货的心理准备。
敢在这里放sell put,就是觉得这个价格补仓心里不怕呗。
所以事实上,BTC击穿了这个成交区间,又怎么样,还不是大多数都充满了抄到的喜悦,而不是恐慌认亏止损。然后BTC就反弹拉回86k了。
其实“八字诀”就是练低买。就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了。
没抄到也没关系。从来没有所谓的错过。需要的只是耐心。
[5]? Cryptoquant CEO @ki_young_ju 11.21发帖:「市场走势比我预期的更为悲观。若当前态势持续,BTC在未来3-6个月内恐难出现强劲反弹。真正的牛市行情需待明年流动性回归后方能启动。
宏观流动性的重要性远超链上周期。美元流动性正在收紧,风险资产遭抛售,这一趋势很可能持续至明年流动性缓解之时。
当前市场与链上数据均显示流动性疲软。我曾指出,按照经典周期理论,本轮链上牛市周期已告终结。虽然我们仍可能看到价格急速反弹至10万美元附近,但若无法突破该关键位,则很可能再次探底。
我并非宏观分析专家,仅掌握基础认知,主要专注于BTC链上数据研究,因此始终倚重专业宏观分析师的判断。其中我最密切关注@LukeGromen的观点。
他指出美国财政赤字过于庞大,而外国对美债需求正在减弱。若没有新增流动性注入,国债市场将面临动荡。待明年流动性回归后,黄金、BTC等稀缺资产理应重拾升势。我的观点始终与他的分析框架保持一致。」
不过他也在另一篇帖子里坦陈:「若您不从事期货交易而仅持有BTC现货,当前价位可视作合理的长期积累区间。
公允地说,从链上周期视角来看,当BTC今年早些时候触及10万美元关口时,技术层面上的牛市周期实则已经终结。
依照经典周期理论,市场本应回探约5.6万美元的实现价格以构筑周期底部,但由于像MSTR这类持有者不太可能抛售(其持有的代币实质上已退出流通市场),我认为我们很难看到5.6万美元的价位。
更重要的是,宏观环境表明各国政府出于政治考量将不得不在明年年中前持续注入流动性,因此市场情绪随时可能逆转。在币圈交易员之家看来,在当前价位选择抛售或做空绝非明智之举。
当然我的判断未必准确。我已不再使用杠杆交易,因此并不擅长把握入场时机,但对长期方向依然保持信心。」
记得这个分析机构的领导者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反转他的观点了。
感觉他自己已经脑子里一团乱麻了。被市场节奏带的团团转。哈哈~
[6]? @shanaka86 11.20发帖:「突发:6.1万亿美元人工智能庞氏骗局崩盘
北京时间昨晚5时(美东时间下午4点),一场史无前例的崩塌正在发生。英伟达财报发布后股价拉升5%,却在18小时内暴跌转负。华尔街算法嗅到了人类未能察觉的危机:这场数字游戏早已难以为继。
数据揭示真相
英伟达报表中浮现334亿美元逾期应收账款,一年内激增89%。芯片采购方拖欠货款,平均回款周期从46天延长至53天。这多出的7天意味着104亿美元货款可能永远无法收回。
与此同时,英伟达积压的待售芯片库存达198亿美元,三个月内暴涨32%。但管理层仍坚称”需求狂热、供应紧张”。两者显然无法共存——不是客户停止采购,就是他们在进行空手套白狼的交易。
现金流戳破谎言
英伟达实际产生现金流145亿美元,却申报193亿美元利润,48亿美元差额不翼而飞。健康芯片企业如台积电和超微半导体,利润现金转化率均超95%,英伟达仅75%——这已是危机级别的信号。
罪恶循环浮出水面
- 英伟达向xAI注资20亿美元
- xAI贷款125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
- 微软向OpenAI输血130亿美元
- OpenAI承诺投入500亿美元购买微软云服务
- 微软为此向英伟达下单1000亿美元芯片
- 甲骨文向OpenAI提供3000亿美元云服务额度
- OpenAI用其采购英伟达芯片部署甲骨文数据中心
同一笔资金在关联企业间循环空转,被多次计入营收。英伟达确认销售额,却无人真正付款。应收账款持续账龄化,库存不断堆积,真实现金流始终不见踪影。
当事人自曝真相
Airbnb首席执行官公开承认这是”氛围营收”。OpenAI年烧毁93亿美元,仅创收37亿美元,年亏损达56亿美元。其1570亿美元估值需要未来实现31万亿美元利润支撑,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95%的AI项目永远无法产生真实收益。
聪明资金早已离场
彼得·蒂尔11月9日套现1亿美元英伟达股票
软银11月11日抛售58亿美元持仓
迈克尔·贝瑞买入看跌期权,赌英伟达在2026年3月前崩盘至140美元
连锁反应显现
与AI投机热潮联动的BTC从10月的12.6万美元暴跌至当前89,567美元,跌幅达29%。AI初创企业将268亿美元BTC作为贷款抵押品。若英伟达再跌40%,这些贷款将触发违约,迫使230亿美元BTC抛售,最终引发加密货币崩盘至5.2万美元。」
哈哈,其实早在2024年3月25日就“预言”了英伟达显卡泡沫的“游戏玩法”。和当年大A市场某些白酒品牌和经销商联合坐庄的玩法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几乎毫无二致。
资本的局,从来都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2024年3月写的拆解。资本在2025年11月开始撤离。然后散户才惊呼被做局了。
相信资本当然早就知道这个局的玩法。不过就像做菜,他们也是在等一个最佳的火候。火候到了,才开始收割。
[7]? @Andre_Dragosch 11.20发帖:贝莱德IBIT成本84k,微策略成本73k。
看起来前两天触及到贝莱德成本线,就开始反弹了。
[8]? @DeItaone 11.20发帖:桥水基金达里奥在节目中谈到他个人持有1%仓位的BTC。
大佬。
不过他仓位不多,原因是担心安全性、黑客、量子计算机问题等。他也不认为BTC会成为主要国家的储备货币。
[9]? coinbase官方二层链Base链的创始人@jessepollak (Jesse Pollak) 11.20表示自己要发自己的$jesse币,还用中文写了一大段回应网友质疑:「创作者币是合法的,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Base 在重建新一代的创作者经济,把所有权、主动权和收益真正还给创作者和粉丝。
艺术家会上链。
主播会上链。
梗王、段子手也会上链。
我也会亲自下场,一起把这条前沿推向更远。」
也很关注他究竟要怎么玩转创作者代币这个东西。
至于创作者代币合法与否问题。西大此前立法说meme合法。东大打击的发币是指发币募资。目前而言认为,只是铸造和用于社区运营,不进行募资(代币销售),应该是不会触碰红线的。
当然,怎么让这个东西发挥作用,是更关键的问题。
其实目前web2社区就有很多KOL会用原始的excel记账的方式发行社区积分,比如什么贝壳、龙珠之类的。基本上是承载了社区贡献和福利的润滑剂作用。
这东西能不能搬到web3、搬到链上,以及token化之后能不能发挥出比web2、比excel更大的作用、效用和价值,那就有赖于有志之士继续打磨探索了!
[10]?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参加Devconnect大会时说,量子计算有可能在2028年美国大选前破解椭圆曲线密码学。
不过物理学专家 David M. Antonelli 反对,认为即使是最乐观的预测 (IBM、Google、Quantinuum) 到 2030 年可能只有几千个物理量子比特,而不是数百万个逻辑量子比特。
对量子计算的粗浅知识,个人觉得这些宣称短期内(十年以内)量子计算会成熟到攻破主流密码学算法的说法都有些FUD(制造恐慌)的味道。
👉 延伸阅读 · 交易所注册与返佣教程
如果你打算进一步参与币圈交易,这几篇常用教程可以帮你快速上手:
风险提示:加密货币交易波动较大,请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参与。